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11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1喜欢上苏轼,是已经很久的事情,读着他的《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似乎能穿越时光,看到那驻足于在山头蓦然回首满脸释然的明星。
这个寒假很长,宅在家,真的有点闷。翻开这本囤积已久的《苏东坡传》,仿若走入另一个世界,跟随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一起见识苏轼的一生。林语堂先生对苏轼的评价是极高的,“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在他笔下的苏轼,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才华横溢的诗人,是浪漫的月下漫步者......
不凡之人坎坷的一生,也许起起落落才铸奇才。
虽然历朝天子对苏轼有敬慕之心,还总能得到历朝皇后的荫庇,在受审时,是仁宗的皇后救了他的命,后来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但苏轼还是屡遭贬官,甚至逮捕,忍辱而活。
他被贬到黄州,在农舍雪堂和城中临皋亭两处住,每天两处往返,明明是被监视的流浪汉的日子,却被苏轼过成了农夫的闲云野鹤的生活,这种完全松弛,精神的安然自在,他所写的随笔杂记,成了我们最为喜爱的作品——四篇绝世妙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前、后篇)《记承天诗夜游》。
儋州在当时被视为海外,不宜居住之地,苏轼流放到这里,冬天没有大米吃,只能吃芋头喝白水当做饭食。“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真的是不屈不挠,真达观,这样的状况下都不会让他失去人性的快乐。
能看淡人生不如意,总能找到生活中的幸福,似乎是苏轼与生俱来的能力,来自心底的达观和释然。可能正因为这些刚行走于云端,又跌落到谷底的特别遭遇,才能让这位旷世才子有了丰厚的生活体味,迸发人生的思考,恣肆洒脱的性情才有了看似随性实则不向生活低头的倔强。
不管他身处何地,何种境遇,总能把稍瞬即逝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流传后世,丰裕我们的生活。
走近苏轼,见识他的真性情。
真。为百姓干实事。苏轼在杭州主政时期,杭州城有五十万人,却没有一家公立医院,他从公款里拨出两千缗,自己捐出五十两黄金,在杭州城中心建了一家公立医院。这个“安乐坊”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他还关心杭州居民的用水问题,疏通杭州城的运河淤泥等,向专家请教,测量运河高度,拟好计划,以防淤泥沉淀,保持运河地区的清洁。刚一结束杭州城的输水管和六个水库工程,就立即着手整理西湖,用淤泥建长堤,疏浚西湖,增加湖面的美丽,缩短往返距离。
的确,细数苏轼为官时为人民办的实事,能感受到他单枪匹马只身奋斗的真诚,只可惜施展才华的时日不多,刚伸展出拳脚,就被政敌踢出局。
善。苏东坡对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里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饥荒出现,屡次向朝廷报告,而救百姓于饥饿竟成为政客打击他、使之失势的题目。他的善,生不逢时。
在他的诗中,能把人民的心情反映得很充分,明明朗朗笑声的歌,能听出蕴含的怒吼和叹息;在潺潺的水声之外,能听到农村老妪的悲叹声;在鹭鸶的鸣声之外,又能听见监狱中的呻吟声。
朋友圈太强大,跟随苏轼拜访了一圈宋代名人。
在苏轼的年代,他本身就是一位跨界大明星,政界、诗词界、散文界、书画界赫赫有名,他的朋友、粉丝,上至历届皇帝皇后,下至平民百姓,对他的才情钦佩不已。
据说皇帝在用膳时,停著点头微笑称赞,旁人说一定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有次,苏东坡给皇帝上了谢表,皇帝向四周一看,对群臣说:“苏轼真是天才。”
苏东坡自幼年倾慕吴道子,被贬黄州,倾其全部时间致力于绘画,后来返回京城,他的诗画朋友就在京师聚集,与米芾、李公麟、黄庭坚、苏子由、秦观、张耒等作诗、作画、笑谑。
走到哪里,都自带光环。与和尚参寥同游庐山数日,竟然可以在数百和尚之中引发轰动,大家争相传言:“苏东坡来了。”
在书中,还看到王安石、司马光、程颐等大人物,读着,仿若置身于宋朝瞬息万变的朝政中,跟随政变潮流起起落落。
君王欣赏他却不重用他;他游历、贬谪到各地,均有朋友陪伴他;妻妾儿女爱他敬他,弟弟子由一家和他共进退;政敌章惇等恨不能踩死他……苏轼跌宕起伏的一生,是真实的人物传记,却在恍惚间误读成一部励志的人物小说,这大概就是不凡之大家的非凡人生吧!
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在追随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读着他,崇拜着他,仰望着他,去尝试着读懂他留给后世的思想、人生的智慧、性情中的达观。也许,他在用人生演绎“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2《孩子们,你好》是一本读后让人快乐的书。文中阿莫老师的孩子们很快乐,阿莫老师也很快乐。那我们来看看阿莫老师的快乐教学法,我从开学第一天、课堂上、课余三个方面来归纳了一下:
开学第一天,老师亲切地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这是要花一番功夫的,因为这是一年级学生的开学第一天,原本老师根本不认识他们,所以在开学前他对着照片上的样子一一记下了每个孩子的相貌和名字。我们试想一下,当孩子与你第一次见面时就听到你准确叫出他的名字,孩子心里该会多么激动与快乐。而且老师还一一与孩子握手,这时孩子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尊重,从而他们也会来尊重你。在第一天的第一堂课上,没有行为规范的宣讲,老师也没有严肃地说:“你以后就是学生了,学生应该怎么怎么样,不能怎么怎么样”,如果这么说了,那孩子就会觉得被束缚了,从而不喜欢学校,不喜欢成为一名学生。阿莫老师是让孩子们直接进入有趣的教学课堂,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爱上学习。
课堂上的阿莫老师应该是个很能干的老师,他包揽了语文、数学、艺术课,书中也很细致地写出了每门课的教学法,通过典型的课堂现象和课堂事件展现出来。“如果课的教育环境能使儿童的课堂生活变得愈益生动有趣和愈益充满着激情,他们就会喜欢上课。”我们都知道学生有兴趣才能学得更好这个道理,但要做到却要花一番心思和功夫,阿莫老师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我读到最窝心的一个情节是:一个男孩在周六的早晨醒来,起床后就要去上学,他妈妈就说:“今天是周末,不用上学,我们在家休息。”男孩说:“为什么不能去学校休息呢?”看,孩子们已经爱上了学校,爱上了学习。
阿莫老师这样评价自己的教育:如果想要在人道原则的基础上完善我的教育方法,我就得牢记 ……此处隐藏7823个字……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回想每一次学生在向我表达着他们对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动,我总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种最崇高的价值。毫不避讳地说,这种崇高,正是我在读书工程中所获得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具体表现。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我觉得,作为一位教师,首先必须做到:
一、说到做到,从不失信;
二、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三、尊重学生,一视同仁;
四、讲求效率,仔细认真;
五、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六、精读细讲,教学相长。
话又说回来,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以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学习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学习中最大的乐趣。学习型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源。学习化社会中的个体学习,犹如一个人走进了自助餐厅,你想吃什么,完全请便。个体完全可以针对自身的切实需求,选择和决定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学习的进度等等。
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教师,我也希望与我的同仁共勉:在读书中自我提高,走近学生,我们都将是人生舞台中最重要的主角!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11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万同勾起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二、宁小燕:永远的遗产
如果说万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远的自责与痛,那么宁小燕,则给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惨剧。在我眼里,宁小燕是一把刀子,划开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伪善"面孔!宁小燕以伪为真,活在一个虚幻的纯净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注定要破灭的,这是宁小燕的悲剧,更是对教育的控诉。我们的教育,从来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独缺少的是一份真!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而在今天,宁小燕们越来越少了!因为一个孩子,当他小学的时候,他可能就不会轻易相信什么了。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悲剧,比宁小燕更让人感觉到悲哀。
当正直被嘲笑,当美好毁灭,当真诚被欺骗,当高洁死亡,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读李镇镇西老师的文章,让人震撼也让人忧虑!教育,不仅仅要从善开始,更要从真开始。
三、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年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一点,李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文档为doc格式
【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24 复大心得网 www.xtgmm.com 版权所有